通版阅读请点击:
展开通版
收缩通版
当前版:11版
发布日期:
东奔西跑看电影
■ 王宗贤
  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山区的孩子来讲,看电影应该说是最先进、最时尚、最奢侈的娱乐方式了。
  那时,能在村子里看电影的机会很少。由于我们大队穷,驻队的干部经常在会议上讲“全国最穷属河南,河南最穷数陕县,陕县最穷数李村,李村最穷数你队”,用十分夸张的口气批评着我们的落后。所以,能演上一次电影不知要等多长时间,偶尔大队干部高兴的时候,或者是有上级要求必须要放的政治性很强的电影时,村子里就像过节一样,尤其是我们这些孩子高兴得直撒欢儿。
  下午放学的时候,放映员已经支好了机器开始倒片子,我们一个个激动地围在一边,目不转睛地盯着放映员的一举一动。拷贝在放映员的转动下很快地倒到了另一个空带上。有时为了加快进度和显示自己的老练,放映员把带子转得如风火轮一般,只看得我们头晕眼花。有时也难免失手,把片子弄断了,而这正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时候,因为要粘接片子,需要剪掉接茬不整齐的部分,扔掉的那段胶片马上成为我们疯抢的目标。不管谁抢到,都要让大家挨个对着太阳,观看里面的定格,分析着可能是影片中的哪个场景。
  夜幕降临,发电机的吼叫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,随着发电机声音的强弱,插在放映机旁竹竿上的时明时暗的灯泡成为人们竞相追赶的目标,一方并不宽大的白色银幕悬挂在并排竖起的两根高杆上,乡亲们吃过晚饭早早地赶到了,不过不要紧,即使路远的或晚饭吃得磨蹭的,也并不耽误。这时开演的一般都是反映时事的《新闻简报》,等放过几个短片后,大家期待的“大片”才隆重上演。那个时期播映最多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、长春电影制片厂、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片和故事片,尤其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更吸引人心。在几乎人人都能哼出的雄壮的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》声中,内嵌“八一”二字的五角星发射出万道光芒,一下子把观众的心激越得热血沸腾。上演最多的影片是《英雄儿女》、《地道战》、《地雷战》、《小兵张嘎》、《南征北战》和《平原游击队》,王成、高老忠、赵虎、小嘎子、高营长、李向阳等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,一首首优美的主题歌被广泛传唱,成为学校音乐课的必教歌曲和早上早操后的合唱歌曲。最扣人心弦的一场电影是《闪闪的红星》,在这部电影放映前,班里的一个同学去三门峡走亲戚时刚看过这部电影,回来后绘声绘色地给我们叙述过,再加上这是一部反映红军时期小英雄的彩色故事片,所以那晚上映的时候,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师生集中观看。在霏霏细雨中,全校学生排队站立,肃然观看:为红军打土豪分田地,潘冬子用绳子牵着胡汉三游街示众而高兴;为潘冬子得到了爸爸临行前送给的“闪闪的红星”而激动;为潘冬子的母亲被敌人活活烧死而流泪;为潘冬子把盐用水浸湿蘸到衣服上偷偷运盐,在地主家做工暗送情报,并鼓动群众劫走妄图“剿匪”的军粮的机智而佩服;为潘冬子最后火烧刀劈胡汉三的壮举而欢呼;为映山红盛开时红军主力返回取得胜利,潘冬子与爸爸一起踏上新的征程而欢欣……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、不惧困难、不惜生命、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和潘冬子机智、勇敢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,“天当房,地当床,野菜野果当干粮。不怕苦,不怕难,红军战斗在高山上”的豪言壮语和“红星闪闪放光彩,红星灿灿暖胸怀,红星是咱工农的心,党的光辉照万代”的优美旋律鼓舞着我们,红星给了我们力量、决心和勇气。
  偏远农村娱乐方式少,电影更少,放过来放过去的都是几部老电影,挨着村子追着看的好多次都是同一部电影,所以对故事的情节几乎是倒背如流。经典的台词如《闪闪的红星》中潘冬子的“妈妈是党的人,我也是党的孩子”;《英雄儿女》中王成手握爆破筒,对着无线电话筒大声呼叫的“为了胜利,向我开炮”;《董存瑞》中董存瑞高举炸药包高喊的“为了新中国,前进!”;《南征北战》中“我们的两条腿一定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”;《地雷战》中的“不见鬼子不拉弦”;《小兵张嘎》中的“别看你今天闹得欢,小心将来拉清单”;《平原游击队》中的“在中国的土地上,决不允许你们横行霸道”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引用。孩子天真童趣,往往记得最清的都是反派角色的经典台词,如“高,实在是高”、“我胡汉三又回来了”、“张军长,张军长,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,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吧”、“冲、冲、冲上去给发五两大烟土”。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双手握紧一根木棍,龇牙咧嘴地模仿日本鬼子“牙格几几、死啦死啦地!”、“你的,什么的干活。”的同学就更多了,可谓是洋相毕现、丑态出尽。记得刚看罢《闪闪的红星》电影后不久,有一天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,不记得是那个同学发出了怪声,逗得大家一片笑声,老师扭过头大声地责问“这是谁干的?”好多同学竟异口同声地说:“冬子干的!”老师不仅没有气恼,竟和同学们一起再次发出了会心的笑声。
  那时放电影只有一部机器,每一集放完,在人们焦急的期待中,放映员打开灯泡再装另一部带子。有时放映员不免疏忽,错把下一集的带子装上了,观众中熟知剧情的多得是,高声地大喊提醒重放。最有趣的是放映员下午倒片子的时候个别片子忘了倒,放映的时候是剧情从后往前发展,猛一看还能看,再一看不连贯,使观众们笑成一片,不得不重新再放。为了能经常看到电影,我们时常打听周围的哪个村子放映,得到消息后匆匆地吃过晚饭,几个人相约就往那儿跑。误传消息的、恶作剧传播假消息的事情经常发生,有时慌不迭地跑到地方了,人家村子里的人都毫不知情,好心的人说是在另一个村子里,于是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又赶到另一个村子,一晚上空跑好几个村子走上几十里地看不上电影的情况经常发生。有时跑得快,当跑到邻村后没有电影失望地返回的时候,远远地听到村子里的另一拨人过来了,我们就赶紧藏到路边的庄稼地里,放他们过去后再出来回家,以便将欺骗进行到底。看《永不消失的电波》的时候,我们一连跑了好几次都没看上,后来公社所在地放映时,刚放到一半,天下起了大雨,只好败兴而归。过了几天放晴后,在李村中学门前的操场上,到处是淤泥浊水,我们站在水滩里看完了此片,所以至今都记忆犹新。英雄李侠“永别了!同志们!”的沉重的话语当时让我们热泪盈眶,每一次想起都胸口发堵,心里沉甸甸的。
  斗转星移,岁月流金,那个时代放映的、整天调动着我们东奔西跑观看的一部部电影,大多黑白,很少彩色;七尺银幕,并不宽大;露天播放,栉风沐雨;走村串乡,情连万家;小小的胶片盈缩着一个时代,深深地感染着亿万观众,它们描绘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,再现了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。七尺银幕演绎出不同的美丽华彩和惊天动地,亿万观众梦萦着无数的美好回忆和快乐时光,惊喜羡慕,哀婉泣诉。当记忆的纽带链接起那如梦如幻的岁月时,东奔西跑看电影的情节便在脑海里一一浮现。